
(文:余俊順 胡凱翔 圖:余俊順)
寒冬臘月,初雪飄零,有一群人為了做好杭甬高速復線寧波段一期工程勘察外業工作,把自己暴露在杭州灣海岸邊凜冽的冷風中,起早摸黑,跋泥涉水。他們是奮戰在一線的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下屬浙江省工程勘察院的職工。
杭甬高速復線一期工程線路起于慈溪附海,終于寧波市鎮海區威海路,與杭州灣大橋南岸連接線相接,路線全長約40.5km,建成后將大大縮短長三角南翼與北部地區的距離,是省際之間及長三角城市群之間的快速通道。浙江省工程勘察院承擔標段為慈溪龍山鎮與鎮海威海路交界區域約13.5km的線路長度,勘探孔共計230個,其中灘涂區域勘探孔共82個,設計孔深達95~130m。目前正在施工澥浦化工區范圍灘涂帶53個鉆孔。
現場會議 群策群力 攻破難題
施工區域沿海灘涂屬淤泥質型海岸,主要由細顆粒的淤泥組成,多為近年新淤,土質稀軟,人下腳都會下陷,何況還要在上面鉆探打孔?施工難度大,再加上工期緊張,又正值寒冬臘月,現場施工難上加難。為此,浙江省工程勘察院多次召開現場會議,群策群力,充分發揮廣大職工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專項施工方案及應急措施。根據現場情況,院領導合理分工,針對標高-1.5~0m潮間帶,0.3~1.0m的水深區域,定制浮力平臺用于鉆探施工,同時雇傭1臺水陸兩用挖機作為設備搬遷和牽引。針對河道、溝塘等離岸較近區域,搭設架子平臺進行施工,解決了設備搬運和鉆探平臺的問題。針對施工區域的人行問題,該院針對標高在0m以上的灘涂區域,采用管架搭設便道,對于標高在1.0m左右,且分布有蘆葦的灘涂區域,采用寬度約0.8m竹筏子直接鋪設在地表搭設便道,兩側綁設安全護欄。經過眾人的努力,在不能下腳的澥浦化工區灘涂施工區,如今已鋪設完成約2km通途,完美解決了環境因素給施工帶來的最大難題。
浮力平臺
管架平臺
管架人行便道現場竹筏、竹籬便道
天氣冷 環境差 我給自己添把火
最早的施工隊伍于2017年12月12日進場后,一個多月的野外工作期間,在工地上扎棚子,吃住在現場。院領導多次到現場指揮作戰、指導施工,查看方案實施情況、優化方案,鼓舞一線工作人員士氣。因為環境多變,孔深要求高,有時候三四天都完不成一個孔。一旦停工休息,因為施工區砂層過厚的特殊環境,又大大加大了次日掃孔的難度。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一線施工人員充分發揚地質“三光榮”精神,快終孔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哪怕在凜冽寒風中奮戰至凌晨2、3點鐘,也要堅守到孔成方才撤離。
爬海涂 “過草地”
截止到發稿前,浙江省工程勘察院已順利完成施工鉆孔37個,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克服氣候、環境等不利因素精心組織施工,加油!
